我骑共享单车去出差:一个CIO的“降本增效”实录
写在前面: 健身房里踩一晚上单车,疯狂输出的卡路里,远不及周五出差时,我骑着共享单车穿越半个城市的成就感与自豪。
这不是一句玩笑。这是我,作为一家2000人公司(2025年7月18日是1467人)的CIO,在接到最新的出差要求后,所做出的最理性的选择。这是一个关于我,也关于我们所有人的故事。
一、 任务下达:一个无法拒绝,也无法执行的出差
2025年7月11日,我接到了一个必要的出差要求。
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公司里,这都意味着我会选择直接打车,带着电脑,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,解决问题,然后返回。效率,是衡量一个CIO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。
但在我们公司,这个简单的流程,横亘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:钱。
数月前,公司就已无法正常报销差旅费用。而上个月,更是推出了那个堪称“史诗级”的骚操作——“个人承债商务卡”,美其名曰为员工提供方便,实则要求我们用个人信用向银行贷款,来为公司垫付出差费用。至于公司何时能把钱还给我们去还贷,则成了一个玄学问题。
当一个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行为,其附带的财务风险需要由员工个人来“承债”时,游戏规则就已彻底改变。
我不会申请那张出差商务卡。我不会再自掏腰包,然后去祈祷那笔钱能在5个月(或更长)后回到我的账户(截至现在7月,博主3月的报销还没报下来)。那么,当任务下达时,我该怎么办?
所有办正事的人,都选择了保护自己,降本,并且降效。
二、 我的“双赢”方案:共享单车 + 公交
我打开了手机地图,仔细规划着路线。放弃了所有的打车软件,任何为公司花费我自身金钱的行为都被克制。我的出行方案,由两种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组成:共享单车和公交车、辅以步行。
- 第一段路程: 从公司到公交枢纽,共享单车+步行,2公里,耗时约25分钟。
- 第二段路程: 地铁,15站,穿越城市轨道的喧嚣+步行,耗时约55分钟。
- 第三段路程: 下车后,再步行,顺路买瓶水,1公里,耗时约30分钟,抵达目的地。
单程耗时接近两小时,成本不超过12元。要是打车的话只需30分钟,成本80~130元。对比两个方案,【自费出差】费用降低到仅有1/10。
我一边骑着车,感受着汗水浸湿衬衫,一边在内心进行了一场“成本收益分析”:
- 于我个人:
- 成本: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。(但访客们都知道CXT这一年在减肥,也是好事)
- 收益: 财务风险为零;顺便完成了当天的有氧运动;体验了一把绿色出行的自豪感。
- 于公司:
你看,我完美地解决了公司“报销难”的问题。我既完成了任务,又没让公司花一分不该花的钱。

我一边赚钱,一边减肥。我和公司,实现了双赢。
这便是这家公司当前最真实的写照:当公司放弃了对效率的追求,转而将成本和风险无限度地转嫁给员工时,员工也会自然而然地放弃为公司考虑效率,转而追求个人的风险最小化。
三、 从“降本增效”到“降本降效”:一个组织的集体选择
我的选择,并非个例。
当销售总监需要拜访外地重要客户时,他可能也会打开12306,选择最便宜的那趟绿皮火车,反正路上也算工作时间,何乐而不为呢。
当工程师需要去外地解决紧急故障时,他可能会先花一天时间研究如何用最少的钱住到最偏远的旅馆。
这不是员工的错,这是公司主动选择的结果。
- 当公司要求员工“贷款上班”时,它就已经撕毁了最基本的信任契约。 它用行动告诉我们:你的贡献是应该的,但公司的效益我收下,公司的风险只有你承担。
- 当信任被摧毁,忠诚便无处附着。 理性,会取代所有的情怀和责任感。每一个员工,都会像我一样,在内心建立一个全新的“工作模型”——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,如何以最低的个人成本(包括财务风险、时间、精力),去完成被指派的任务。
曾经,我们追求“降本增效”。而现在,整个组织都在默契地执行“降本降效”。
四、 最后的背影:螺旋下坠的庞然大物
我骑着共享单车,穿行在上海的街头。阳光很好,路边的风景也不错。我甚至有闲暇去想,上一次这样不计时间地在城市里穿梭,是什么时候。
但我知道,我每蹬一下,这家公司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。
因为,一个组织真正的生命力,在于其内部高效的、基于信任的协同。当这种协同因为顶层的失信而彻底瓦解,当每一个齿轮都开始以最低能耗“合法空转”时,这个庞然大物剩下的,就只有庞大的躯壳和沉重的债务。
当公司放弃效率时,谁都无法独善其身。这个庞然大物,正在以一种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方式,不断地螺旋下坠,直至彻底死亡。
而我,和我的同事们,只是在这场注定的坠落中,选择了一个更体面、也更安全的落地姿势。